三大因素更新武汉纺织服装业格局
2012-01-12 09:03:48 来源:兰州广晟圆工贸有限公司 浏览:3294次
骨干支撑 集群发展 政府支持
2011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武汉纺织服装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骨干企业,调结构、抓升级、促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2011年,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投资38.3亿元,同比增长154.73%。
■ 骨干企业支撑行业创新
2011年,武汉销售过亿元的纺织服装企业有23家,依托这些骨干企业,武汉纺织服装业形成了以服装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和各类服装服饰为主导的生产格局。
武汉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由纯棉产品为主向多种纤维品种转变,自主开发了粘胶、天丝和竹纤维等23个非棉新型纤维产品。2011年,该集团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08%,销售收入增长21.53%,上缴税金增长43.38%。
武汉裕大华公司扩大科技含量高、赢利水平好、竞争能力强的汽车装饰面料和服装面料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1年该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2%。
际华三五○九纺织有限公司在2011年加大科技投入,一年获得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其《纯竹织物的生产方法》成为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年来,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17%,利润同比增长7.10%,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7.17%。
武汉爱帝集团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批先进装备,逐渐形成了针织织造、染整、成衣完整的生产体系,该公司率先组建了全国唯一的针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年产针织坯布5000吨,针织成衣12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以生产经营职业特种防护服为主的武汉天鸣集团,产品占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工作制服40%的份额。武汉猫人集团创新工艺,引进先进的无缝生产设备和立体裁剪工艺,使企业实现了内衣的无缝织造。该公司还聘请日、韩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为其开发新款式,使产品又上了一个档次。
■ 集群崛起改变产业格局
2011年,武汉纺织服装业注重向内使劲,集聚优势、扎堆发展,一批新的纺织服装工业园逐渐形成,使武汉纺织服装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武汉新洲区,阳逻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已有纺织服装企业24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户。该工业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织布、印染及后整理、服装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年产值达到30亿元。在李集街织布集群里,以生产坯布和医用药纱布为主的织造企业达到22家,年生产医药用布2.78亿米、产值1.85亿元、利税4344万元。在仓埠街服装加工园,60户企业生产种类齐全的各类服装、棉被、雨衣等产品,年生产加工能力400万件,产值2.28亿元。
在武汉蔡甸区,姚家山纺织工业园区聚集了纺织企业86家,年产值达4.6亿元。蔡甸区索河镇享有“劳保之乡”的美誉,该镇具有一定规模纺织劳保企业74家,年产帆布1500万米、劳保手套9000万双,占武汉市汉正街劳保帆布手套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全国同类产品的40%以上。
在武汉江汉区江北民营经济工业园,23户服装企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亿元。在武汉黄陂区佳海都市工业城,480余家中小型服装企业年产值达24亿元。
在纺织服装工业园崛起的同时,武汉纺织服装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武汉汉正街、友谊南路服装面辅料市场聚集商户2000余家,年销售额近50亿元。随着汉正街市场的搬迁,武汉汉口北30万平方米的纺织品市场横空出世,这一纺织市场可容纳4352户客商,将逐步成为武汉纺织服装业的批发和物流基地。
■ 政府扶持助力调整转型
2011年12月14日,武汉市有关部门披露,武汉服装行业吸纳农民工40万人,仅次于建筑和餐饮业。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指出,武汉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加大了对纺织服装业的支持力度。
2011年上半年,武汉服装销售出现困难,市政府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到服装企业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市领导与服装企业老总座谈,面对面听意见,当场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服装工业园规划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全市小服装企业在用锅炉专项整治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题、毅峰印染公司废水回用的问题等均得到了较好解决。
2011年9月1日,武汉市政府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全民创业大力推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一些微型服装企业获得了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支持,免去了工商证照类收费,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该意见,自2011年起,武汉市计划5年扶持微型企业10万户。《意见》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一些中小服装企业主。
来源: 中国纺织报 作者: 彭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