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与百货业需要开放合作
2012-01-12 11:22:40 来源:兰州广晟圆工贸有限公司 浏览:5166次
衣食住行衣为先。今天的消费者已形成买电器去苏宁、国美,买家具到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的思维定式。买“衣”去哪里?只能去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的百货零售店。
在中国,百货零售店与服装供应商是一对矛盾体,服装供应商与百货零售店之间爱恨交织。许多服装供应商说自己是在给百货零售店打工,而许多百货零售店也抱怨服装供应商支持力度太小。
事实上,百货零售店与服装供应商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方面要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二者要通过磨合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利益结合点,唯有如此才能双赢。
如果用“婚姻”来形容百货零售店,则店就是“夫”,百货就是“妻”,长久以来都是“夫权天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妻”离开了“夫”而自立门户(如:家电、灯具、家居等),而服装却始终不离不弃,并在磨炼中成长为“长妻”,虽然是“长妻”,却仍然没有地位。
多年来一直有人在酝酿建造服装行业的“苏宁”、“国美”,但都没有成功或者根本没有付诸实施,这是受到了服装商品的诸多特性的制约。既然不能“离婚”,就必须用激情来维护和滋润这种“婚姻”,这就需要平等、理解、互爱、互帮、互利。
未来10年普通大众的收入增长会大大加快,将为大众零售业提供非常重要的推力。各大零售集团连锁扩张加速,并购、重组步伐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加快,零售业参与商业地产开发的步伐加快,购物中心成为“掘金”新战场,“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成为新热点;快时尚品牌异军突起,占据零售商品重要领域,服装服饰仍是大中型百货零售店的支柱商品。但零售业整体的经营效率没有显著上升。
中国的零售业目前存在四条硬伤:一是百货零售店千篇一律,过于格式化;二是大同小异的商品品牌与价格体系陷入“买减”、“买赠”的恶性循环;三是过于追求“坪效”的利润最大化;四是忽视80后、90后引领的消费新需求,甚至对新生事物的漠然与排斥,导致“时尚百货不时尚”,已成为我国当今百货零售业的一大软肋。
随着家居、灯具、家电等大宗商品“被”自建渠道后,百货大楼已几乎成为纺织服装商厦;但以加强创意、注重品牌、植入文化、提高附加值为标志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国内纺织服装业却为进不了商场、找不到匹配的终端而苦恼。深化百货零售业与纺织服装业的合作是目前两个行业的当务之急。